“反正復習了也考不好,先干點別的吧。”
“題目沒寫完是沒時間了,不能怪我?!?
“這次沒好好努力,考不好也正常,下次一定好好復習?!?
這屆高中生早早就舉起了擺爛的大旗!
改變擺爛思維
若想改變擺爛思維,首先就得認清楚:你擺爛的真是原因是什么?
到底是“因為拖延拖得時間不夠,所以不想努力了”還是“害怕學了之后還是考不好,干脆先浪費時間,讓內心覺得非自己能力不足?!?
只有真正認清自己的擺爛原因,才能直面自己,改變“一到學習時就為自己找理由”的思維定勢。
尋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
習慣性擺爛的人往往不會深入沉浸入學習中。
每天的狀態(tài)——感覺是為學習而學習,是一種機器般冷酷的反應,提不起積極性。
成為了筆記的搬運工,一知半解,也沒有去復習,不愿意直面自己的問題。
背書的時候,吞吞吐吐,結結巴巴,但是勉強過關,也不愿再背誦,就當一個“差不多”先生吧。
坐在書桌前,時不時走神,身邊很多誘惑,想玩手機,沒有什么效率。
他們選擇不努力時,已經隱隱感覺到了自己的學習方法、學習能力或許存在問題,所以他們才會預感到失敗。
但如果想改變這個境況,你就得直面自我,真正扎根進學習中,尋找目前學習方法、知識體系中存在的缺陷,而非任其發(fā)展,直到缺漏越來越大。
你對哪幾門功課的疑問最大?主要問題出在哪里?是哪一章節(jié)的問題?
再細化到知識點呢?是公式沒弄懂,還是定理背不會,或是壓根就沒有理解這部分內容?
用這些具體的問題代替“我可能會失敗,因為我的學習出問題了”的抽象推測,才是解決習慣性擺爛的實際操作。
其實很多時候因為自己意識不到位!簡單的認為凡是學過的東西就是掌握的東西。時間管理出了問題,只是盲目的“開疆拓土”,未能“守住耕地”。
要明白“學過”并不代表“學懂”;“學懂”了也并不代表你是“輕松學懂”;最后,“輕松學懂”的東西也并不代表“記得住”;“記得住”也不見得你是“用得來”。
心理學研究表明,對已經熟悉的東西繼續(xù)加工20%左右,就是達到一種“過度記憶”的狀態(tài),這種狀態(tài)的記憶在任何時候,任何地點不可能忘記。
如果你能夠從某個學科中體驗到一種愉悅感!那么你是在享受學習,這就是學習的意義感和價值感的最高值!你就能從擺爛中掙脫出來。
逐步獲得正反饋
這時候,你最需要的是正反饋,不管反饋是大是小,但它最好是積極的,能幫你重建學習自信。
你可以拆解目標,將“學好一門功課”的長期目標拆解為“學好知識點-學好章節(jié)-學好單元-學好一本教材-學好一門功課”的短期目標。
如果仍然感覺吃力,還可以將“學好知識點”拆解為“學好一個公式、弄懂一個定理”的小目標。
根據你自己的實際情況,調節(jié)學習的強度和方法,確保自己能吃透、弄懂眼前的知識,然后在練習題、考試等實踐中檢驗,獲取積極反饋。
找到努力的深層目標
你之所以選擇不努力,是因為沒有找到“你需要努力”的動力。
你選擇學習的深層目標是什么?是為了考上大學、選擇喜歡的專業(yè),還是為了將來能夠獲取更廣闊的自由?
是為了考上一所學校,還是為了畢業(yè)以后能有選擇生活的權力?
其實這些問題都已經是老生常談了,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反復詢問。
擁有目標的作用是,你會明白現在為了學習付出的所有努力(哪怕你很不情愿)都是為了達到你心里的岸邊。
岸邊是如此美好啊,為了順利游向它,做出一些改變,又有什么不可以?
停止擺爛的關鍵就在于,你能撥開迷霧,看到自己真正想抵達的地方。